廣式家具制作技藝!原料靚、手工制!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其中位于南海桂城的佛山市南海區中南木雕工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南木雕工藝公司”)進入省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名列。
南海擁有悠久的紅木家具發展歷史,在清朝就曾作為廣作家具的一支重要力量備受皇室青睞。桂城是南海紅木家具的集發地和廣式家具的發源地之一,家具制作技藝(廣式家具制作技藝)源遠流長,久負盛名。
祖上傳下來的技藝,桂城人沒有荒廢,一代代紅木藝人在傳承中將這項手工工藝發揚光大,并把紅木雕刻做成了致富一方的特色文化產業,中南木雕工藝公司便是典型代表。
在桂城紅木行業,廣式家具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平洲中南木雕工藝廠總經理、南海區紅木行業協會會長梁沛根是個“靈魂”人物,他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接觸廣式家具的制作,1979年高中畢業后在廣州木雕工藝廠當學徒,得到了很多前輩的指導和培訓,聰慧好學的他,用苦行僧的毅力,全方位學習紅木家具的制作流程。也是在這個時候,他遇見了恩師楊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式家具制作技藝傳承人,技藝得到快速提升和鞏固。
上世紀80年代,許多有手藝技能的匠人紛紛選擇跳槽“下?!眲摌I,梁沛根也在這樣的背景下離開木雕廠,到花縣(現廣州花都)教徒弟。一年后回到家鄉佛山平洲的平洲房管所紅木家具廠擔任廠長。1989年,學得一身好手藝的梁沛根創立了中南木雕工藝廠,在發展企業的同時,一直身體力行,以“傳教幫”的方式,教授年輕一輩從事紅木家具制作。2016年和2019年,中南木雕工藝公司先后成為南海區和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式家具制作技藝單位及傳習所單位。如今,中南木雕工藝公司還被評為了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梁沛根認為,無論做什么都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習紅木雕刻技藝永無止境,一輩子沉浸在制作傳統的紅木家具這一件事上讓他感到滿足、愉悅。
廣式家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既保留中國傳統家具的傳統特色,也借鑒吸取了歐洲巴洛克藝術、洛可可藝術,在家具造型和裝飾紋上形成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
“我覺得非遺一定要有市場,否則會走得很艱難。因而我們在產品的創作上會花很多精力去設計和創新,生產出適合現代家庭使用、年輕人喜愛的家具?!绷号娓硎?。
廣式家具制作工序流程眾多,如裝飾手法有雕刻、鑲嵌、描金彩繪等,工藝流程主要有設計與選材、開料、木材部件處理、裝飾、打磨上漆及裝配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直以來,桂城都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堅持守正創新,通過推進非遺工作人才培訓建設,加強與非遺文化專家、各級非遺項目傳承人聯系,完善非遺工作機制等推動桂城非遺進入系統性保護的新階段,在新時代綻放迷人光彩。

關于胎兒的合法權益
我們曾經科普過
胎兒能否繼承遺產
未出生的孫兒,能否繼承爺爺的遺產?
今天普法君繼續來科普
胎兒能否獲得征地補償款
我們一起來看看
案例分析
2020年,韓女士所在村民小組參與土地征拆,并于當年7月份正式形成征收土地補償款分配決議,決定按2019年6月28日24時本組在籍在冊人口進行第一次分配。
在決議規定的截止時間,韓女士正處于待產階段,當時她就提出腹中胎兒也應參與分配的要求,但未獲得村民小組同意。
2019年10月14日,韓女士的孩子出生,并隨父母落戶于該村民小組。2021年6月,第一次土地征收補償款正式發放,此時韓女士的孩子已2歲,對此,她認為自己的孩子通過出生和落戶,已取得村民小組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理應參與組上的分配,并多次找村小組要求解決自己的訴求。
但村民小組稱,韓女士的孩子是在征地補充安置方案確定后出生,在方案確定時,孩子尚屬胎兒,未取得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依法不能參與土地補償款的分配。
協商未果后,韓女士將村民小組告上了法院。
法院審理認為,胎兒的合法權益應當得到保障,土地是基本生活資料,在土地征收中應貫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召開村民會議,通過民主議定程序,就征地補償費如何分配進行表決,但不得違反國家法律規定。
村民會議的表決結果不得剝奪胎兒的正當、合法權益,遂依法判決限村小組于判決生效后30日內支付原告土地征收補償費12萬元。
以案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碧涸谏砩系奶厥庑詻Q定了其作為民事主體,享受權利是主要的,而承擔義務是次要的。胎兒存在于母腹之中,無意思能力、行為能力及責任能力,但其享受的權利卻是相當廣泛的。
本案中,被告村小組決議“按2019年6月28日24時本組在籍在冊人口”進行分配,原告于2019年10月14日出生,原告在6月28日尚系胎兒,鑒于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分配權系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一項基本權益,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根據當時實行的《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胎兒對接受贈與等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所以基于對對胎兒權益的保護,在集體土地征收過程中應當得到落實和貫徹。
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依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宗旨和精神及有關政策規定,土地是村民的基本生活資料和生活保障,按戶口屬地原則,村民應享有戶口所在村的土地承包權和土地補償分配權,作為其基本生活資料和生活保障。
土地補償費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喪失的補償,具有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的功能。土地補償費分配權是基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身份而產生。在征收集體土地時,應把胎兒作為集體經濟組織預留份額。
相關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六條 【胎兒利益保護】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文中提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十六條 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民法總則》已于2021年1月1日廢止,該法條已修改為《民法典》第十六條)
人與世界聯結的橋梁,是體驗,是昏曉、冷暖、風雨、光影、人情等交織交替而成的常識。
人與過去聯結的橋梁,是相信,是腦海中殘存的記憶,是書本上鐫刻的文字,是曠野上矗立的碑銘。
人與河流聯結的橋梁,是文化,它縱貫當下和過去,也映照此地與世界,是小城鐘鼓與萬千氣象各成風景。
北江邊上的胥江祖廟,始建于1208年,與德慶悅城龍母廟、佛山祖廟并列為省內最有影響的三大古廟,是三水現存至今的最古老廟宇,更是儒釋道三教融合的見證,以其濃厚的文化底蘊凝聚著歷史文脈、宗教藝術和民俗風情。
嶺南文化何以包容并蓄,遂成川海?這座經800多年歲月洗禮的古廟宇,也許能給出答案。在追尋三水文化根脈的第五站,不妨讓我們以詩證史,走進一片詩意的時空,找尋一個詩意的答案。
◆楊萬里:詩意蘆苞的先聲
在講述胥江祖廟之前,我們得先將蘆苞鎮的故事講起。
洪荒時代,現蘆苞鎮正位于珠江三角洲二十大斷裂線之一的北江斷裂線上,大自然在這里上演海潮退卻、滄海桑田;歷史在這里見證先民火耕水耨、播撒文明。
今日之蘆苞鎮,最先以商業的形態載入史冊。唐大歷年間,因這里有蘆苞涌勾連北江航運,這片水域成為北客南來的黃金水道。后來,人們在長滿蘆荻和苞草的沙洲營建街、市,并從這兩種植物中各取一字作地名。到767年,唐節度使嗣恭剿滅盤踞廣州的哥舒晃,在這里屯兵,留下“胥江古屯”的古地名。
南宋年間,“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里,將三水的詩意氣質拉升至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過去,北江自清遠流經蘆苞的那一段叫胥江,北江自河口經西南的那一段叫肄江。每遇北江汛期,蘆苞涌涌口接北江分洪之水,洶涌澎湃;如果西江同時水漲,頂托之逆流,則可以抵達胥江流域。對這一氣勢磅礴的場面,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有詩贊曰:北江西水兩相逢,胥口波濤特地雄。
楊萬里的到來,為這片煙波浩瀚的水域留下了詩意的注腳。
1179年正月,楊萬里被任命為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次年春節過后,他到廣東赴任。1180年至1182年,這短短3年,楊萬里多次經過蘆苞,沿著蘆苞涌乘船來往于北江與廣州之間,留下了“萬事向儂冰與炭,一生行役雨和風”“回望越臺煙雨外,萬峰盡處五羊城”等名句。楊萬里到來的時候,胥江祖廟尚未營建。但洪波翻滾的澎湃,抑或是沿岸時花的靜美,都讓他難抑詩興,寫下了千古流傳的佳句。
楊萬里的到來,還佐證了國家經濟中心南移、嶺南地區開發加快的歷史進程。
秦統一中國之后開鑿靈渠,珠江水系的桂水與長江水系的湘水得以相連。自此,嶺南同北方的往來主要是通過西江航運。但唐代開鑿大庾嶺古驛道之后,特別是隨著唐、宋兩代國家經濟政治中心南移,大庾嶺古驛道逐漸成為嶺南溝通北方的主要通道,與大庾嶺古驛道相關的北江航運日益繁忙,成為溝通五嶺南北的重要水道。史料記載,蘆苞涌與其上游的白泥水、北江下游的西南涌等,均是通往廣州的內河航運要道。因而坐擁蘆苞涌勾連廣州之便利的蘆苞,被時人譽為“水之匯也,氣之關也,乃全省命脈之源”,飛速發展的蘆苞,很快成為北江邊上的“小廣州”。
楊萬里去世后,最早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胥江祖廟即開始營建,人們將規避風險、祈求平安的樸素愿望寄望于供奉水神北帝。800多年來,北江河上檣帆云集,無數商賈船夫、詞人墨客如潮水般來了又去,儒釋道在此交匯交融,這個小小的廟宇香火不息,成為北江流域一個重要的歷史人文地理坐標。
走過元明清,人們不僅僅從北帝崇拜中尋找庇佑與寬慰,還登臨龍坡山,尋跡玉鏡臺,遠眺無涯海,借山川以寄懷:明代黃瑛追述胥江祖廟香火鼎盛,有“丹光昨夜明如火,驚起坡山幾樹鴉”;明代李義壯登臨勝境,喜悅流于筆端:“萬頃波濤雙砥柱,千年寰宇一虛亭”;清代王乃棠則寫下“紅葉滿堤今去國,青萍三尺此登臺”,懷古幽思之情留下悠悠回響。
◆祭北帝:“小廣州”實至名歸
龍坡山下,連廊飛檐,香霧疊翠。穿過禹門,水廊兩側一片滟滟水光。眼前靠山朝江的古建筑即胥江祖廟。胥江祖廟始建于1208年,由武當行宮、普陀行宮和文昌行宮以及華山寺等古建筑組成。
《三水縣志》記載,胥江祖廟最早只有華山寺及武當行宮、普陀行宮(又稱觀音廟),兩組行宮均建于南宋嘉定年間,且建寺時間略早于廟,故有“先有華山(寺),后有祖廟”的說法。三座行宮的先后順序為武當行宮最早,普陀行宮次之,文昌行宮最晚。
800多年間,胥江祖廟幾度頹敗,又幾度重建,用《三水縣志》的說法就是:“嘉靖五年始立縣治,諸廟盡廢不再祀禮,唯真武廟獨存?!闭嫖鋸R即胥江祖廟的主體建筑武當行宮,此話的意思是,胥江祖廟被視為三水廟宇之祖,北帝崇拜香火不斷且影響最大。
胥江祖廟是一個集建筑技術、民俗文化、宗教藝術和民俗風情于一體的藝術寶庫。武當行宮等三座行宮結構對稱而嚴整,均為三間二進院落式布局,采用磚木結構。墻體全是水磨青磚對縫砌就,屋面為碧綠色的琉璃瓦,出檐施以木雕蓮花托,四角翹飛,屋脊上鑲有雙龍戲珠及瓷制人物。此外,以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人物花卉、詩書等為創作主題的磚雕、陶塑、石刻、灰塑、壁畫更是各有特色,是歷經時間沁潤而成的藝術瑰寶。
在眾多樸素的民間信仰中,北帝崇拜影響最大,流傳最廣,供奉北帝的武當行宮也是胥江祖廟建筑群中最為重要的建筑。北帝又稱玄武、真武大帝。民間傳說中,北帝是北方水神,不僅可防洪御旱,還能治水降火。在農業立國的古代,北帝在民間深受信奉。到明代,北帝祭祀已被列入國家級祀典,北帝崇拜遍及全國。蘆苞當地還有一個傳說,1915年和1947年北江大堤蘆苞段先后兩次決堤,堤圍決口都是正對著胥江祖廟的武當行宮,大水中唯獨供奉北帝的武當行宮屹立不倒,鄉間便傳乃是北帝愛民,保護了周邊百姓的安全。
在過去,善信到胥江祖廟朝拜,要先登上武當碼頭,經過禹門牌坊和武當廟道來到武當行宮。所謂禹門,是“大禹治水”之門,以證北帝是治水之身,牌坊后面刻有“萬派朝宗”,寓意各教各派都可以到此朝拜歸宗。
一項主題為祈福禳災的民俗文化活動也隨之而生。每年農歷三月三北帝誕,三水乃至周邊的善信都會如期舉辦廟會巡游活動,還形成了六十年大會和三十年小會的俗例。
三月三,北帝誕。三水蘆苞胥江祖廟舉行北帝祭祀及巡游活動。
最近一次北帝誕廟會巡游活動為2019年舉辦,飄色、太極等八方民俗文化要素競相亮相。當時,巡游隊伍從武當行宮出發,經北江大堤防汛路巡經蘆苞多個主要街道?;顒赢斕?,廣州黃埔南灣村的“小北帝”還會“回家省親”,與武當行宮的北帝真身一同參加巡游。
2019 年 蘆 苞 胥 江 祖 廟 北帝誕活動中,舞者扮演的 飛天翩翩起舞。
古老的廟會延續至今,有歷史的必然,更因其文化的魅力。其一,北江航運日益繁忙,但受制于當時航行技術以及水勢桀驁不馴,往來于北江之上的商賈、船家開始供奉北帝以求平安;其二,蘆苞從一個沙洲發展成市集,商業與農業人口日益增多,人們開始興修水利抵御洪澇災害;其三,繁榮的商業,推動了思想的開放包容,為各類宗教、思想的傳播提供了空間和土壤。
歷史記載,蘆苞鎮曾有廟宇近30座:僅龍坡山,就有華山寺、地藏庵、北帝廟、文昌廟、觀音廟;在石頭崗,有北城侯廟;在西洲,有晏宮廟;此外,有魯班廟、天后廟、關帝廟……還有道館13所,它們主要分設在麥街、立新街、沿江街和范街。還有菜園地齋堂、會龍街齋堂、集善堂……
正是因為歷史上航運的發達、商業的興旺、交流的頻密、文化的繁榮,為各種文化在這里交匯交融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人們有能力修筑宏偉的廟宇,有時間涵養出百花齊放、精益求精的藝術審美,更有胸懷去傳承著海納百川的氣度。蘆苞以一鎮之域,近乎完整記錄且近乎完美地詮釋了這一歷史演變的規律。胥江祖廟亦儼然時代的切口、觀察的樣本:日后的蘆苞之所以成為“小廣州”,嶺南文化之所以包容并蓄、遂成川海,仿佛都能在這里找到答案。
◆“南武當”:失落百年今覓回
“水由湞陽峽而下,經清遠,達三水,是為胥江。環江之西皆山,重巒巨嶂,綿亙數百里。而東獨平壙,小山數點而已。山名龍坡,起伏蜿蜒,其狀如龍,故謂之龍?!巧轿魍?,人家煙火,江嶼帆檣,遠樹沙禽,夕陽如畫。而是山之陰晴朝暮,四時不同,足供吟眺者,猶為無窮也哉!”
民國年間三水人黃祝蕖的這一篇《龍坡山記》,以短短200余字,道盡胥江祖廟所覽之形勝,其建立的初衷,以及善信對北帝崇拜的虔誠。
而胥江祖廟的另一個身份,卻一度失落,直到2002年才被世人所知。這年春節前,一行人從湖北武當山出發,南下尋找“南武當”。
根據湖北武當山相關文獻記載,按照道教五行理論,歷史上早就形成了以湖北武當山為本山,東、南、西、北、中五個“武當”分布全國的格局。但清代晚期以后,“南武當”因為戰亂和政局動蕩而一度失落。
張師清是當時尋找“南武當”隊伍中的一員。他師從三豐自然派第十四代傳人公孫清高,和師兄師傅受師爺囑托到廣東來尋找“南武當”。最初,一行人選擇的是名氣最大的佛山祖廟,但失望離開。
“我們正準備前往西樵山,卻無意間在地圖上發現蘆苞祖廟和旁邊標記的華山地名,便忍不住‘咦’了一聲。師傅接過地圖一看,估摸了周邊地形,說可能就是它了。大家便趕往蘆苞胥江祖廟,到達蘆苞時天快黑了,但師傅察看了周邊地形和建筑遺址,方位、格局都跟武當山的很相似,連聲說,‘終于找到了,真的找到了?!?多年前的這一幕,張師清記憶尤深。
事實也證明,他們的判斷是準確的。據說,胥江祖廟與湖北武當山道教主張“三教融合”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胥江祖廟內,同時供奉北帝、觀音、文昌的三大行宮并排而立,即是“三教融合”的最有力證明,與武當山保存至今的一塊銅牌遙相呼應——銅牌上刻“尊稱張三豐為三教祖師,他認為儒、釋、道為正教,提倡三教合一”等字句。此外,三水當地每當子女上學開筆時也到文昌行宮拜祭,以祈求子女學習勤奮讀書聰明。如今,這個傳統在三水及周邊地區仍有沿襲,蘆苞一地更是崇文重教,胥江祖廟靜靜地守護著這些民俗、這些信仰。
當年6月,經中國道教協會、湖北道教協會、武當山道教協會、廣東省道教協會的專家學者共同考證,認定胥江祖廟為中國“南武當”主體建筑,并于當年7月由武當山道教協會授予“南武當”牌匾。胥江祖廟武當行宮作為中國“南武當”主體建筑的身份得到重新認定,并重新融入“武當大文化圈”,歷代武當山掌門尋找“南武當”的夙愿得以了卻。
告別胥江祖廟,走出這個詩意時空的“任意門”,文昌行宮大門的一副對聯尤能切中所思所想,所得所獲:天地道光永燦,春秋文脈無窮。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間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