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非遺”扎獅魅力:扎竹架、糊紙、彩繪……
在珠三角地區
每逢喜慶日子
人們少不了要舞醒獅助興
在高明,龍獅文化底蘊濃厚
獅頭扎作,也有著百年發展歷史
高明區明城鎮七社村的譚志明是高明扎獅的代表人物。作為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百年歷史的大勝利獅行第三代傳承人,他自小便接觸扎花燈等紙扎手藝,至今已經從事紙扎行業50多年。他用雙手傳承著屬于高明人的文化符號,也傳遞著一絲不茍、心無旁騖的工匠精神。
三代傳承 聲名遠播
早在清代乾隆年間,佛山民間就興起獅頭扎作,其特點要獅頭飽滿、口大帶笑、眼大明亮。這樣的技藝,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明城鎮作為“一代獅王”夏國璋的故鄉,龍獅文化尤為濃厚。
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強身健體和抵抗外敵,當時佛山武術、舞獅文化得以蓬勃發展。在這個背景下,明城大勝利扎獅創始人譚積寶創建扎獅作坊,承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扎獅第二代傳承人譚復興紙扎鋪重新經營,并把這間老鋪改名為“大勝利獅行”,見證著一份屬于紙扎手藝人的愛國之情。
在年近七旬的譚志明記憶里,自己大約在16歲便開始拿起竹篾編織,制作扎獅,一做就是五十載,從未間斷。
譚志明一家住在祖上傳下來的老宅子,青磚、青石板,三處舊房,一處大廳,屋頂還開著天井,典型的舊式建筑造型。這里不僅是他的家,也是他制作醒獅的工作室。家里放著一個正在編織的獅頭,屋里墻壁上、房間內則隨處掛著大大小小的獅頭,以及零碎的布料、竹篾、水彩和毛筆。他長期以來堅守職業道德,甘坐“冷板凳”,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用心挑選原材料,嚴格堅守傳統工藝,追求做最好的傳統產品。
歲月流轉,社會潮流發生巨大變化,許多從事獅頭扎作的手藝人“洗腳上田”,出外打工經商,可譚志明仍然樂此不疲。他制作的獅頭形象生動、造工扎實聲名在外,除臨近新興、鶴山等地,就連馬來西亞的獅藝愛好者也追慕而來。
工序繁雜 一月扎一獅頭
扎獅,全稱為紙扎獅頭。高明的扎獅分為兩種,煙(翹)嘴獅(亦稱佛樁獅)和猴形獅(亦稱禽形獅、鶴樁獅)。整個獅頭的結構均由竹子搭建,外加軟紗紙扎成。這樣的結構保證獅頭夠輕,讓舞獅者的動作更加輕松自如,節省體力。
要扎一只好獅頭,首先是要選好材料。譚志明扎獅選用的竹,取自其家族世代種植在半山上的竹林,韌性上好。將竹砍下清理竹葉后,譚志明會用削竹刀,將竹子按獅頭不同型號和規格,劈開削成精細均勻、平滑的竹篾。竹篾開好后要在水中浸泡七天七夜再晾干,以增強韌性和起到防蟲防蛀的作用。
準備好竹篾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用軟紗紙扎竹架,這是扎獅手藝中最關鍵的步驟。扎一個獅頭,需要經歷扎獅框、頂嘴竹、中竹(定型)、扎額、加密竹、扎嘴、扎鼻、扎腮共八道工序,約1800個接點。如何保證扎出來的獅頭左右對稱、結構穩固、形態生動、比例協調,這完全靠扎獅手藝人的技術。竹架扎起后,要耐心等待其自然風干。
獅頭有了骨架,接下來便需要表皮。糊紙是賦予獅頭表皮的一個重要工序,同時能夠讓獅頭更加牢固。糊紙全部采用手制紗紙,利用手制紗紙的收縮特性,一張接著一張地緊扣黏合,讓紙與竹融為一體。糊紙過程中,手藝人會將每張大約三指寬、長度約一分米的紗紙鋪在竹架上,環環相扣,將整個獅頭鋪滿,等自然風干后,再糊第二層,總共要糊八層,以達到堅固耐用的效果。
紗紙干透后便可以進行彩繪,按臉譜和要求不同,用手工繪上裝飾圖案,最后還要上一層光油,使獅頭表面顯得光亮,更富于色彩感。獅頭著色所使用的色彩,代表著不同的含義,一般底色以白色為主則代表著劉備,以黑色為主則代表張飛,以紅色為主則代表關羽等。另外,高明地形分山區和水區,按照不同區域,醒獅頭形態會有區別。更樓、楊梅、合水屬于山區,山區多訂虎形獅,要求畫虎紋,繪色以黃色為主。三洲、西安、富灣屬水區,多訂青蛙形獅,繪色以青色為主。但現在這樣的習慣已漸漸淡化。
最后的步驟是裝配,將銅鏡片、各色絨球、長短馬鬃毛或兔毛等分別裝配到獅子的上額、角、眼蓋、鼻、雙腮等部位,使獅頭生動活潑。
一只手扎獅頭從開始到大功告成,前后歷時約1個月。
堅守工藝 傳承維艱
扎獅頭是一件急不來的手藝:泡竹篾要七天七夜;扎好獅頭要等其風干;糊紙要糊一層干一層,才能繼續糊下一層;彩繪更要用心細描……像譚志明這樣的熟手師傅,也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做好一個獅頭,一年最多也就產出12個。一個獅頭的制成,需要扎獅人不急不躁的耐心和時間沉淀。
“這門手藝講究專注用心,沒有固定的標尺,也沒有標準的獅頭模型,只有多做才能熟能生巧,心中有數?!弊T志明說,自己生活的村莊家家戶戶都有手藝人,動手生產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非常常見,在這樣的氛圍中,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沉下心來做手藝。
近年來,譚志明婉拒了不少訂單,一方面是因為年齡漸長,體力跟不上。另一方面,是他對自己制作的獅頭有絕對的高標準要求,出自他手的獅頭必須是質量上乘,所以不愿意偷工減料縮減工期多接單。
由于傳統扎獅的工藝繁雜,耗費時間長,收入較低,愿意學扎獅手藝的人越來越少。譚志明介紹,僅僅是初步學會獨立扎成一個獅頭大約需要2年時間,而這還只是剛剛入門的階段。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中,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習需要長時間經驗沉淀的扎獅手藝。一個獅頭售價大約2000元,扣除制作成本500元,不算人力成本,利潤并不高,單憑這門手藝難以維持生計。
盡管扎獅傳承的前路并不明朗,譚志明與妻子仍堅守著這份手藝。他們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扎獅頭,目前每年固定接單8~10個。要是遇上喜歡獅頭扎作的年輕人,譚志明都熱情地傾囊相授?!斑@門手藝我做了一輩子,還會繼續堅持下去的?!?/span>
在政府部門支持下,近年來譚志明成立了“高明扎獅”工作室,并得到改造提升,設有工作室、展覽室和展銷體驗室,同時被列入“紅色+非遺”旅游線路,為游客提供非遺文化體驗以及開展培訓學習。譚志明還接待不少青少年團隊,為青少年免費講解非遺文化,組織有興趣的青少年參與扎獅的培訓活動。

案例曝光
存在未在有限空間作業場所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等問題
企業被查處!
執法案例
2022年10月14日上午,三水區應急管理局執法人員對佛山市某有限公司進行執法檢查,發現該公司存在未在有限空間作業場所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液化氣瓶上方可燃氣體探測器未正常開啟等問題,執法人員當即針對上述違法行為向該公司作出責令限期改正并展開立案調查。2022年11月2日,三水區應急管理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九十九條相關規定,對該公司處人民幣叁萬元整(¥30,000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案例解析
本案為典型的安全生產警示標志類違法案件。做到“安全第一”,就要防止一切麻痹松懈的思想,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一些生產安全事故就是因為生產經營單位忽視細節問題而導致的。在有較大危險因素的生產經營場所或者有關設施、設備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可以提醒、警告作業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時刻清醒認識所處環境的危險,提高注意力,加強自身安全保護,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在有較大危險因素的生產經營場所和有關設施、設備上設置安全警示標志。這是生產經營單位的一項法定義務,也是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執行。
執行這一規定,要求生產經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性質、有關設施設備的安全性能等因素,確定哪些屬于有較大危險因素的生產經營場所和有關設施、設備。一般來說,作業性質、使用的設備、材料或者儲存的物品有危險因素,容易造成從業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傷亡,或者操作使用中容易對人身造成傷害的生產經營場所和有關設施、設備,都屬于“有較大危險因素”。例如,有限空間、切割車間、吊裝作業現場、危險物品的儲存倉庫等,就是具有較大危險因素的生產經營場所。對這些有較大危險因素的生產經營場所和有關設施、設備,應當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
近日,佛山市生態環境局禪城分局總工程師何錦英組織市生態環境局禪城分局、區住建水利局對張槎街道新媒體產業園“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進行驗收,張槎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卓魯敏,張槎街道生態環境所副所長何鴻基全程陪同。
驗收組一行在現場仔細檢查了園區污水零直排改造內容及成效,重點勘查雨污混接、管網清淤、園區紅線外雨水出口接駁、雨污分流標識標記等情況,對圖對表認真核實。同時查看了整治前后對比、施工設計圖、竣工圖等臺賬資料。
座談會上,驗收組在聽取“零直排”整體建設工作匯報后,充分肯定了張槎街道對新媒體產業園零直排建設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表示成效明顯、臺賬規范,取得了預期整改成效,何錦英用“鋪排有序、穩步推進、整改有效”十二個字進行了總結,經會議討論,一致同意新媒體產業園“污水零直排”驗收通過。
卓魯敏在會上對新媒體產業園表示祝賀,表示明年將繼續按照市、區要求,推進華南創谷與華南生命科學園的“污水零直排”整治工作,通過統籌各部門、各方面的力量,按照體檢、開方、整改、驗收四步經驗做法,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切實改善轄區水環境質量。
據悉,自開展新媒體產業園“污水零直排”建設工作以來,張槎街道研究制定了《新媒體產業園“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實施方案》,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細化工作內容、明確時間節點,確?!拔鬯阒迸艆^”建設工作扎實、有序推進。
同時,張槎生態環境所、水利所、公資辦、盈浩排水公司等部門協同發力,全方面、全過程對“零直排”工作進行指導協調和跟蹤督查,通過召開協調推進會、建立線上微信群、線下查驗等,“一點一策”逐步完成規范整治。接下來,張槎街道還將強化證后管理,弛而不息做好“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做到常態、長效管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間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