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增城發布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近日,增城印發《廣州市增城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根據新發展階段的環境治理特點,圍繞“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劃分綠色低碳、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以及風險防控四大板塊內容,探索構建增城區生態文明新格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建成綠色發展的美麗中國“增城樣本”,為實現2035年美麗綠色增城建設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
構筑“一軸一帶四片區”空間發展新格局
《規劃》提出,從構筑“一軸一帶四片區”空間發展新格局,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以及建立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三方面推進區域綠色發展新格局。
其中,構筑“一軸一帶四片區”,即打造中部城市功能提升軸,拓展由南向北縱深發展帶,集聚發展四大功能片區。具體為南部以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區為引領,以新塘、永寧城市更新為重點,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和服務業高端化,集聚發展智能制造、高端商務、科技創新孵化,推動產業和城市“雙提升”,打造廣州都市圈智能制造新區。
西部規劃建設大灣區科教新區,以廣州科教城為龍頭,整合中新科技園、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等組團,重點發展教育培訓、科技研發、信創、供應鏈等產業,建設大灣區創新型產教融合新城,打造增城中西部崛起增長極。
中部以建設現代化高品質城區為標桿,重點推進荔湖新城、增城南站、增江東岸建設,提升“一江兩岸”城市風貌,大力發展以生命健康、汽車及新能源汽車、文化創意、新材料、高端服務業、都市農業為主導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示范片區。
北部以派潭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為核心,攜手小樓、正果,融合發展智慧康養、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現代農業,為大灣區城市群提供以康養休閑為重點的高品質生態產品、生態服務,高標準建設北部生態旅游示范區。
《規劃》提到,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動結構優化升級;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新動能,著力強化綠色科技創新;大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綠色示范創建、綠色出行、綠色飲食、綠色建筑、綠色消費等。
根據《規劃》,通過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推動各領域碳減排,探索構建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體系,深化低碳城市試點工作,試點開展“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等方面,探索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治理,著力推動碳排放達峰。
全面推進“三水統籌”
《規劃》明確,以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三水統籌”(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構建生態、韌性安全的河湖體系,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南國水鄉。
水環境治理方面,聚焦加強水環境綜合管理與空間管控,加快補齊生活污水收集能力短板,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提高初雨污染治理能力等內容,推動河湖水體實現長制久清。
水資源方面,以水質改善為基礎,統籌開發建設需求的水生態流量保障機制,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的開展河流水系連通,增加徑流調蓄能力和供水調配保障能力。繼續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強化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與治理,全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
水生態方面,深入創建美麗河湖,推進東江干支流區的水陸空連通,共同形成東江干支流區魚肥、水美、岸綠、鷺翔的生態畫卷。以增城北部山體為主要生態屏障,以江河水系及其兩側綠化帶為生態廊道,以水庫、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為生態核心,以公園綠地、廣場為補充,構建“一環三帶、五點多廊”生態空間格局。同時,針對主要飲用水源地、主要河道、典型污染水體等,開展覆蓋增江、西福河、東江北干流等流域的分階段水生態調查與評估。
此外,《規劃》還在控制畜禽養殖污染,推動農業發展轉型升級;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持續提升空氣質量;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提升土壤和農村環境;加強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助力構建“無廢”城市;整治各類噪聲污染,營造健康舒適的人居聲環境;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格局;有效防范環境風險,嚴守環境安全底線;提升強化管理基礎,提升環境監管水平;深化改革創新,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

近年來,增城區緊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加快供銷合作社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堅持為農服務宗旨,聚焦主責主業,系統持續深化社有企業改革,增強綜合服務能力,全面推進農資、農副產品、再生資源等主導行業高質量發展,筑牢為農服務陣地,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整合資源深度融合發展
2018年以來,增城區相繼出臺了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助農服務體系建設、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試點等系列文件,加快供銷社職能轉變,推進社有資本優化布局和結構調整,引導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構建與增城農村農業發展相適應的雙線運行新格局。
同時,增城區強化區域布局,推動社有資本向為農服務等供銷社主導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采取“強社+弱社”合署辦公方式,對服務功能進行集約化配置,因地制宜整合13家鎮街供銷合作社,建設6個基層社綜合服務中心,帶動社有企業與基層社一體化聯合發展。2021年,13家基層社和3家社有企業共同出資成立增城區供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進一步發揮基層社聯農帶農平臺優勢,深度整合系統內外優勢資源,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為進一步推動基層供銷社高質量發展,增城區還積極搭建強農惠農新平臺,采取“基層社+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層社+專業合作社+農副產品公司+農戶”等多種方式,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建設完成1個區級供銷社助農服務綜合平臺和5個鎮級供銷社助農服務中心,全面帶動供銷社系統農資農技、農副產品流通、再生資源、農村金融保險、農產品檢測、電子商務、農業氣象、農業機械等專業服務,打造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新動能
為了進一步發揮供銷社作用,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增城區深入開展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改革,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農民生產生活實際需求為目標,實施“聯農擴面、服務提質、運行增效”綜合改革,培育供銷社系統區域性新型服務平臺新動能。
一方面,增城區創新企業用人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圍繞供銷社產業鏈推進人才鏈和服務鏈建設,“三農”工作需要什么服務,供銷社就建立什么類型的服務機制。另一方面,創新合作經營機制,堅持開放辦社,發揮供銷社合作經濟組織優勢,組建專業化經營主體,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聯合發展道路。2022年6月,13家基層社共同成立民合農業服務公司,開展全區域農業機械、農業技術等專業化服務。增城區供銷總社投資成立增城興禾農業服務公司,主動與廣東省社、廣州市社下屬農資企業以及增城區朱村農投公司合作,開展增城、花都、黃埔等跨區域農業社會化專業化業務。此外,認真落實廣東省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改革任務,打造農資供應、測土配肥、農機作業、統防統治、農產品收儲加工等全程社會化服務鏈。
增強垃圾分類對接處理能力
增城區深化行業經營管理改革,以提高再生資源行業對接能力為重點,主動擔當作為,認真履行可回收物回收體系建設管理職責,提升垃圾分類處理能力,構建生活垃圾從源頭分類到終端處理的全覆蓋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對接網絡體系,努力打造“兩網融合”增城樣板。
民合再生資源公司與廣州市供銷合作社下屬企業、增江供銷社分別成立了金荔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荔寶生態資源有限公司,聯合承接全區可回收物回收網絡體系與垃圾分類對接業務。增城區低值可回收物分揀處理中心(臨時場)自2022年5月建成投入試運營以來,處理廢金屬15303噸、廢塑料3591噸。全面推進增城區“回收點—中轉站—分揀中心”三級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體系建設。截至2022年9月,全區已建設可回收物便民回收點427個,中轉站13個;已完成“兩網融合”網點建設208個;區廢舊家具資源處理中心共收運廢舊家具4577車次,處理廢舊家具4077.71噸,實現垃圾減量3673.49噸,處理廢舊家具垃圾減量90%。全區再生資源可回收物回收總量258445.47噸,其中低值可回收物173355.68噸。
拓展農副產品流通服務渠道
增城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增城農業資源稟賦,圍繞優勢特色農副產品和名優特農產品,強化項目引領和帶動功能,將電子商務、冷鏈物流、線上平臺、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引入農副產品流通行業,延長拓寬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努力打造覆蓋生產、加工、倉儲、冷鏈、物流、銷售等全產業的經營服務模式。
2021年,增城區供銷總社投入資金108.5萬元,推動民合農副產品公司資源整合、運營及發展流通業務。一是做優消費幫扶館項目。2022年5月,民合農副產品公司聯合社會資源共同成立荔寶農商產業投資公司,合作運營消費幫扶專館。7月19日,增城供銷助農幫扶中心投入運營,中心展館農產品超過200種,通過“832平臺”銷售來自增城對口幫扶的貴州畢節市、新疆喀什市以及清遠英德市、梅州梅縣區等地農副產品,并推介增城本地優質特色農產品。二是做強農副產品配送項目。2022年7月,由民合農副產品公司、廣東省供銷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成立增城供銷農產品配送有限公司,承擔增城區供銷社系統農產品生產、銷售、加工、運輸配送等業務,共同打造農產品直供配送網絡和示范平臺。三是做好電商業務項目。帶動三江、朱村、正果、派潭供銷社等助農服務中心、村級供銷社發展電子商務。2021年9月,三江供銷合作社和派潭供銷合作社助農服務中心參加廣州市第二屆直播電商節廣州市供銷社專場電商直播,宣傳供銷社“直播+生態+文旅”電商特色。三江供銷合作社助農服務中心與拼多多、一畝田、惠農網對接銷售絲瓜、富硒絲苗米、番薯、番石榴等增城優質特色農副產品,被評為全省農村電商基層示范社。
線路由江府至紀念堂全長20.0公里 全線共10車站7座可換乘
12月19日,8號線北延段支線(江府~紀念堂)發布環評批前公告。環評報告顯示,線路已在11月獲得相關批復。該線路長約20.0公里,途經越秀區、白云區,全線共設站10座,其中換乘站7座。
經調整后24號線不復存在
市民可能對8號線北延段支線有些陌生,更為熟悉的是此前廣州地鐵第三期建設規劃調整環評階段的8號線北延江府段(滘心~江府)、8號線北延段拆解線(24號線,廣州北站~紀念堂)。最新批復顯示,上述兩條線路已調整為8號線北延段(滘心~廣州北站)、8號線北延段支線(江府~紀念堂),因此,24號線不復存在。
全線共設10站全地下敷設
因為線路發生了變化,8號線北延段支線工程需要重新環評。線路長約20.0公里,由江府至紀念堂,途經越秀區、白云區,全地下敷設,共設站10座,其中換乘站7座,平均站間距1.9公里。全線采用6輛編組A型車,最高設計時速100公里。
8號線北延段支線(江府~紀念堂)7個換乘站,自南往北依次為:在東風路與解放北路交叉路口南側設紀念堂站與2號線、13號線換乘,預留遠期線路向南延伸條件;在解放北路與三元里大道交叉路口南側設梓元崗站與11號線換乘;在鐵路白云站東側設白云站與12號線、芳白城際、廣清城際換乘;在黃石西路路口南側設黃石站與規劃29號線換乘;在夏茅大道路口西側設夏茅站再次與芳白城際換乘;在新石路與廣花公路交叉路口西北側設均禾站與規劃34號線換乘;在桃源西街路口西北側設桃源站與規劃39號線換乘。
對比此前24號線環評,截短為8號線北延段支線之后,本段的站點位置基本不變。遠期客流預測顯示,線路未來將延伸至瀝滘,與8號線北延段跨線運行,相當于按照原來的24號線(廣州北站-瀝滘)來運行。遠期跨線運行的客流數據,也與24號線環評的數字一樣。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間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